三十年了,為什麼蘭嶼人必須繼續反核?

2012/04 月號

人本教育札記/提供

 

留佩萱  


http://mag.nownews.com/article.php?mag=8-79-11210

希婻.瑪飛洑(Sinan Mavivo)是一位長期參與反核的蘭嶼媽媽。瑪飛洑是她兒子的名字,希婻是達悟族人對媽媽的稱呼。在達悟族文化裡,孩子出生了,就必須要換名字,「我的名字是孩子給我的身分,我就是瑪飛洑的媽媽。」 



2012年立法委員選舉,希婻瑪飛洑以綠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身分競選,希望透過她的發聲,讓社會大眾更了解、關心核廢料的問題。「一九七三年,我在媽媽的肚子裡,同一年,蘭嶼核廢料貯存計劃確定了。」希婻瑪飛洑說,她的命運,似乎已經和核廢料繫在一起。 



雖然沒有選上立委,但希婻.瑪飛洑知道反核的聲音,不會因為選舉結束而消失在這塊土地上。她現在做的事情,就是不斷蒐集資料、做田野調查,希望呈現完備的資料,讓社會大眾持續關心這個議題。



「台灣不得不重視這個議題,我們的能源政策一味的發展核電,但核電所製造出來的東西是沒辦法解決和控制的,台電也無心處理。選前我一直呼籲要關注的核廢料外洩事件,選後還是沒有被重視,台電還是一再否認輻射外洩對人體所造成的危害!」  



國中時,我也不能理解為什麼蘭嶼人要反核?  



「當初要蓋核廢料貯存場時,政府宣稱要在蘭嶼蓋一個罐頭工廠,族裡的長輩也都覺得工廠可以增加當地工作機會、減少年輕人外移。第一批核廢料桶運進來後,族人才知道是核廢料,但在當時,核電、核廢料都是非常創新的名詞。族裡的人連運進來的東西是什麼都不太了解,要怎麼反抗?我們是在無知的情況下接收核廢桶的。」希婻.瑪飛洑說。 



回想國中時,她也不能理解為什麼一些蘭嶼人要反核?她記得,當時學校校長、老師都灌輸著「沒有核電,蘭嶼人怎麼會有電用?」的觀念,而希婻.瑪飛洑也受到學校教育深刻的影響:「國中時就覺得,有電不是很好嗎?為什麼要抗爭?當時有一批反核青年,也都被族裡的人冠上『亂黨』之名。」 



直到一九八六年發生了車諾比核災,大家才開始了解核能造成的傷害。希婻.瑪飛洑回想著這段歷史:「早期的反核青年花很大的力氣向族人解說什麼是核廢料、會引發什麼病症,大家才知道原來輻射會對身體造成這麼大的傷害。



蘭嶼人開始關注核廢料,台電就緊張了,隔年,台電便招待鄉代到日本去旅遊,那批反核青年到機場阻擋,呼籲鄉代不要被台電收買。這個事件也讓蘭嶼人更重視核廢料的問題。」  如果不和島嶼站在一起,我的島就要沉沒了。  



一九八二年,第一批核廢料桶進入蘭嶼,蘭嶼人開始抗爭,今年是第三十年。  談到這一段漫長的抗爭史,希婻.瑪飛洑清楚的記得一九九五年的抗爭運動。「那一年,台電宣佈要在蘭嶼擴建六條貯存壕溝,族人受不了了,包圍核廢料場抗議。那時我在台北工作,也有許多族人在台北念書,我們無法請假回去,就決定一定要在台灣聲援族人抗爭。」 



原文網址三十年了,為什麼蘭嶼人必須繼續反核? | 人本教育札記 | 雜誌櫃 | NOWnews 今日新聞網 http://mag.nownews.com/article.php?mag=8-79-11210#ixzz2BH2AzG1b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iwanindigeno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