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麗灣不美麗 文 / 詹順貴

2010/12/13公視新聞議題中心

過去數十年政府全力拼經濟發展,帶來台灣國民所得大幅提高,人民生活(尤其都會地區)雖因而大幅改善,但環境污染問題卻也隨之日益嚴重。整體社會所付出的代價,逐漸顯露。

著生活的改善,知識的提昇,公民意識也日漸抬頭。面對層出不窮的公害污染事件與開發案件,願意挺身而出的公民(主要為當地居民)與環保團體,愈來愈多。但長久以來,政府資訊始終不夠透明公開,既使政府資訊公開法已於20051228日公布施行,但資訊封閉情形並未因此有明顯改善。

所以,公害污染事件經常是污染已經散佈開來,而且嚴重得難以收拾時,才被發現,進而引發大規模抗爭。例如台塑仁武廠污水周邊農田滲漏污染事件,該公司承認2002年即開始滲漏,但環保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委員會在200911月間調查知悉後,隔年元月仍以「密件」方式召開研商會議,唯恐外界知悉(註1#)。當然,新增的開發案也不遑多讓,常因審議過程的資訊不夠透明,直到動工時,才被當地民眾獲悉,譏為黑箱作業,因而引發激烈圍堵抗爭。此種情況,尤以屬鄰避設施的事業廢棄物掩埋場、垃圾處理場或轉運站與焚化爐的興建案,最為普遍。

然而隨著時代潮流、社會氛圍的轉向與政治權力結構的演替,民眾動員能量,已逐漸式微,代之而起的是,民眾、環保團體結合環境律師轉向司法尋求正義。過程雖然漫長辛苦,但也逐漸開花結果。以下將以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做為案例,向各位讀者簡介台灣第一件勝訴的環評公民訴訟案。

 

 

本文作者:詹順貴,律師,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常務執行委員。曾任環評委員。1992年律師高考及格,因執業律師前任職於銀行界多年,故專攻於金融法相關研究。工作之餘,長期關注環保問題,參與濱南工業區、關西精密機械工業園區、國家公園採礦權之展延等環保反對運動、公聽會,並投身環境基本法、環境損害賠償法、海岸法等法案及草案之研擬與意見發表。詹順貴的部落格:獨立蒼茫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iwanindigeno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